立秋,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不仅标志着秋季的开始,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。下面将具体介绍立秋的概念、历史背景、季节划分、气象变化、物候现象及传统习俗:
立秋的概念:
节气定义: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,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,标志着秋季的开始。
文字意义:“秋”字由禾与火组成,意味着禾谷成熟,秋季是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
立秋的历史背景:
古代重视:在古代,立秋被视为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格外受重视。周代时,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等到西郊迎秋,并举行祭祀仪式。
历史典故:如宋代立秋日宫内会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太史官高声奏道“秋来了”,以寓报秋之意。
立秋的季节划分:
气温法划分季节:现代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,采用“候平均气温”法,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℃~22℃之间算是进入秋季。
古代文学的划分:古代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:凉风至、白露生、寒蝉鸣,预示着季节的转换。
立秋的气象变化:
暑热未消:立秋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,仍处于“三伏天”期间,天气依然炎热,尤其在南方地区。
温度转变:虽然白天依旧炎热,但早晚期间的天气会感受到一丝凉爽,出现了中午热、早晚凉的“尜尜天”。
立秋的物候现象:
自然界的变化:立秋后,凉风至、白露降、寒蝉鸣,预示着秋天的到来,但并不意味着立刻进入凉爽的秋季。
古人对物候的观察: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,如风的变化、露水的出现和蝉的鸣叫来感知季节的转换。
立秋的传统习俗:
祭祀祈福:民间有祭祀土地神、庆祝丰收的习俗,感恩祖先的庇佑,并尝试新收成的米谷。
贴秋膘:由于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、体重减轻,立秋时用秤称人,与立夏时对比,若体重减轻则需要“补”,即“贴秋膘”。
啃秋瓜: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,多吃西瓜以防秋燥,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。
晒秋: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利用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收成的农作物,形成名为“晒秋”的传统农俗现象。
此外,在立秋的诸多习俗中,饮食文化也占有一席之地。例如,在立秋日吃西瓜被称为“咬秋”,这一习俗不仅流传于我国许多地区,而且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实践。在天津地区,人们讲究在立秋这天吃各种瓜类,以此来预防秋燥和相关疾病。而在辽宁南部地区,立秋日除了吃肉外,还要摊面饼吃,早年间还尽量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进餐,以便为自己“贴膘”。
综上所述,立秋节气标志着季节从夏季过渡到秋季,尽管气温暂时还未完全降低,但自然界的变化已经开始预示新季节的到来。在这个节气中,人们通过各种传统习俗来庆祝和适应季节的变化,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